文化创新、非遗传承、科技赋能——春节期间,文旅新业态所呈现出美好光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消费市场创新模式的崛起。
年味旺、人气旺、消费也旺。
2025年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群众出游热情更高,文化旅游等消费需求将集中释放。随着申遗成功和免签政策红利充分释放,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外国游客来华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203%,“灯会”“京剧”“川剧变脸”等传统文化项目门票订单量大幅增长。
文化地标成为过年热门“打卡”地
国内众多目的地围绕非遗推出多样主题文化活动,1 月以来,同程旅行平台“非遗”相关的景点及产品搜索热度同比涨 87%。
红火新春释放文旅消费活力
迎来“开门红”,年初一单日电影票房和观影人次双双创纪录,在线餐饮平台年夜饭搜索量和预订量大幅增长,在线旅游平台除夕夜游景点预订热度同比增长超100%。
16个机器人穿着大花袄、扭着秧歌登场,瞬间点燃现场气氛……在28日晚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蛇年春晚的创意融合舞蹈《秧BOT》中,机器人与舞者共舞,手绢花翻飞旋转,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实现跨界融合。
繁荣背后的隐忧:产业环境挑战
当前,我国文旅产业快速发展,在冲击后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谋求转型发展,数字化、多元化、智慧化成为发展趋势。
然而,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高耗能与碳排放问题逐渐显现。文旅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依据行业特点,存在程度不同的污染和耗能情况。以文化产业的部分门类为例,2022年纸张消费量达1.24亿吨;基于GPT训练一个人工智能大模型需要耗费约1.287吉瓦时的电力,相当于120个美国家庭一年的耗电量,训练共产生502吨碳排放,相当于110辆汽车一年的碳排放量。
据数据表示旅游业的整个行业和价值链上下游直接与间接排放,占全世界总排放的8%至10%,酒店业占对全球碳排放的贡献率约为1%,推进文旅产业整体绿色发展已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
《“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文化产业要深度融入国民经济体系,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规划》强调在消费环节,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推动文化消费业态向数字化、绿色化升级的重中之重。
文旅产业在保持文化原真性与科技赋能性的同时,正通过全产业链的生态化重构,探索着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第三条道路。
东方智慧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文旅产业正在书写一部"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绿色重构消费逻辑"的转型史诗。这种转型绝非简单的新旧替代,而是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对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敦煌AR到数字《清明上河图》,科技不仅重塑文化体验,更通过虚拟化减少实体资源消耗,彰显文旅产业生态觉醒——在创新中平衡文化传承与低碳承诺。
商务合作请联系:酒店低碳发展研究院 官官
电话:138 2655 0772;邮箱:lchsc@zhll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