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名单来了!又一里程碑式的事件发布

2024-09-24

图片

低碳会客厅导读




图片




江苏省发改委等联合发布《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首批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名单的通知》,确定6个县(市、区)、35个园区、30家企业为首批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试点。


未来企业的“碳管理”不应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要将目光放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上,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纳入“碳管理”范围,通过绿色采购、供应商黑白名单等绿色供应链管理措施,借助市场的力量推动上下游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开展更积极有效的环保节能减碳行动,从各个环节提升环境绩效,减少全产业链污染物排放,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图片图片


01

城市降碳路径



从温室气体的排放来源看,城市是人为碳排放的绝对主体。我国城市碳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比例高达85%。因此,减少城市碳排放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城市的篇章中,我们一起来看看绿色规划、低碳交通、绿色建筑等多元路径,城市如何通过宏观规划与微观治理的双轮驱动,实现碳排放的有效降低。

1、两个固碳措施

通过推广光伏治沙项目,可以实现既治沙又发电,而且通过凝结的水蒸气还可以进行沙漠绿化。

另一方面还可以推广的项目是发展风光电-水-土-林-汇模式,通过采取扩大人工造林和增加土壤固碳潜力两个措施来进行固碳。

目前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正专注于发展碳捕捉技术,这是固碳的有效办法,但综合其收益与成本来看,并不值得广泛普及,当前我们不能盲目学习推广美国高成本、高耗能的碳捕捉技术,而是应该促进生物质自然碳捕集与封存发展。

2、建筑节能减碳

从当前建筑运行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状况来看,我国公共建筑的面积最小,但是耗能强度最大;北方采暖建筑总面积不大,但碳排放约为5.5亿吨。

绿色建筑能为城市碳中和提供基础性贡献。绿色建筑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能够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体现节能、节水和节材。例如建筑材料如果是本地生产的,没有长距离的交通成本基本属于低碳,但是如果是从意大利进口的建筑材料,那就得加上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这显然属于高碳项目。

绿色建筑第一次颠覆了我国传统的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这也使技术人员掌握了国际通用的能耗计算标准。绿色建筑还有个别名为“气候适应性建筑”,即建筑的能源系统和围护结构能够随着气候的变化而自行调节,使建筑的用能模式发生适应性变化。

例如夏天的时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储存在地底下,使土壤成为一个热储存器,到冬天的时候又把这些热量取出来用于取暖。春天、秋天为什么能耗很低?因为这时候只需要开开窗户就行了。这套系统比较适用于冬冷夏热的广大长江流域。

3、控制交通领域碳排放

我国道路交通的碳排放在逐年升高,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私家车的使用比例在提高。

当使用不同燃料时,即使是同样的车辆交通,其产生的碳排放也有明显差别。如果以氢气作为燃料,灰氢与绿氢产生的碳排放相差数十倍,不同来源的甲烷产生的碳排放也完全不一样。

有相关数据表明,实际上高达90%的私家车大部分时间停在路边或者车库中,如果要满足民众出行需求,可能只需要现有车辆总量的10%左右。借助日益成熟的5G技术,在未来我国许多城市可以发展成网联车,充分提升出行、交通效率和降低交通碳排放。

4、城市废弃物处理

(1)垃圾微循环利用能发挥明显的减碳效果。城市与自然对立的表现就在于生产、消费、降解三者的失衡,必须要逐步实现资源使用低碳化,对废弃物进行就近降解再循环。

(2)中水多级、多次回收再利用是减少供排水碳排放的重要途径。值得推广的新模式是用分散式的集装箱式再生水处理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实现水的“微循环”,而且更节能、节地、节省投资。事实上,水只要不蒸发就能就地实现N次循环利用。

(3)户内“中水回用”。利用户内中水集成系统可以将洗脸盆、洗衣机、淋浴产生的废水集中储存在一个装置内自动进行过滤消毒,消毒后就成为抽水马桶、拖布池的用水。这套系统可以杜绝部分居民由于不放心其它楼层居民的健康状况,导致不愿意使用中水的顾虑,因为这类户内中水回用设施用的是自己一家人的废水。


02

园区降碳路径



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国家级和省级园区2500余家,这些园区在贡献了全国50%工业产出的同时,其CO2排放量也占到了全国排放总量的30%以上。据落RMI初步估算,零碳园区将为国家双碳目标贡献至少15%的减排量,并带来约30万亿的投资需求。

园区的章节,则将聚焦于循环经济、清洁能源利用、低碳技术创新等领域,剖析园区如何通过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生态,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

1、规划阶段

诊断规划:对于现有园区的零碳化改造,需要针对现有产业结构,构建碳核算模型,进行全量碳数据汇总,确定零碳目标和线路图。

首先,对全园区碳排放基础数据进行全面摸底,做好碳排放数据统计和核查等基础工作,深入了解自身的碳排放情况。

其次,在园区碳排放统计和核查的基础上,推进“碳达峰”测算,科学估算碳达峰目标值和达峰期限。梳理出潜在的减排途径,并对不同减排途径的减排潜力、减排成本和减排效益等进行详细评估和测算。

最后,根据碳达峰目标值和测算结果,结合自身具备的能源转型、应用转型、数字化转型三大核心能力,科学选择碳中和路径,明确减排目标、重点任务、重点措施等事项,并制定详细减排时间表,形成精细化的碳排放控制计划和实施方案。

2、建设阶段

针对建筑载体减排是打造低碳园区的重要抓手。尤其是既有项目,由于建成年代质量标准低、维修不及时等原因,普遍存在碳排放量大的问题,亟需绿色改造。具体建设路径如下:

(1)绿色施工

应用绿色施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对传统施工工艺进行绿色化升级革新。如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BIM、5G等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施工中,通过智慧运维,实现节能增效;采取节能设备、如时间控制器、太阳能路灯照明、充电式雾炮车等设备,降低碳排。

(2)绿色建材

如应用节能墙体材料、保温材料、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木竹建材等绿色材料;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增加二次利用。

(3)绿色配套

在建设中融入低碳理念,如使用屋顶光伏、光伏车棚、小型风力发电设施生产可再生能源电力;采用智能电网、储能系统、分布式能源、能源梯级利用等技术。

(4)零碳改造

加强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对园区用水、用电、用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低碳化、智能化改造。加强园区数字化改造,建设碳监测体系,建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统计监测平台,加强对园区工业、建筑、交通用电等基础数据统计,建立并完善企业碳排放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

3、运营阶段

运营阶段是园区实现零碳化的最关键环节。

图片

具体建设路径如下:

(1)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在原有园区产业基础上,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大力发展零碳、低碳产业;二是引导企业开展清洁能源替代,政策具备条件的企业形成零碳、低碳能源生产模式;三是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工业绿色零碳化转型。

(2)交通配套

配置电动汽车充电站、共享电动汽车租赁中心、电动公交车、电动观光车、共享单车(网点)等公共设施;接入电池储能系统,供给充电桩以满足电动车充电需求;把园区物流场地靠近公路、码头、空港等,采用环保节能的车辆运输。

(3)能源管理

搭建双碳平台,建立并完善企业碳排放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汇聚重点企业、楼宇、园区的监测、污染、交通等多方数据,实现对园区碳排放的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对能耗、排放可视、可管。

03

企业降碳路径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核心主体,无疑是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力量。

本部分内容降深入企业内部,梳理它们在节能减排、绿色供应链管理、碳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独到做法,展现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1、企业要将“碳管理”纳入日常的经营管理之中

让低碳可持续发展从指标、报告层面,走向日常生产管理的方方面面,走向实际行动。

在制度方面,将“碳管理”融入企业发展战略,由公司高层作为小组领导成员,对企业的低碳工作进行统一规划,高站位推动绿色转型。

在管理方面,层层分解低碳战略,将减排任务落实到各部门、各业务环节、各产品线,建立起全方面的“碳管理”体系,并将减排目标纳入部门负责人考核体系,设置环境关键绩效指标(Environment KPI,E-KPI),提高内部各运营环节减排积极性,保障“碳管理”有效实施。

在资源配置方面,增加低碳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通过改进生产工艺路线、升级碳回收技术等手段主动减排,同时积极运用绿色金融工具,减轻企业资金运转压力。

2、企业要避免进入“运动式减碳”误区,不能一味地降碳导致企业发展停滞。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中指出,必须统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兼顾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民生。

因此企业在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时,要将减排方案与企业长期发展有序融合,避免粗放管理导致单纯抑制供给和需求,例如禁用化石能源、降低企业产量,而是寻求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清洁能源使用比重、拉长产业链条等精益减碳措施,完成企业的顺利绿色转型,助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迈进。

3、企业要发展培育低碳技术,实现“核心减排”,而不只是过度依赖植树造林等碳抵消方式。

由于森林种植面积和土地面积有限,我国可开发和利用的碳补偿“额度”有限,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才是企业的重点。

企业可选择与研究机构、专家等开展合作,共同研究“核心减排”技术。在降低内部核心业务碳排放量的同时,还应加大碳捕集等“负排放”技术的研究,以降低企业的绿色溢价。

如电力行业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发电技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等,钢铁、水泥等工业行业通过原料、燃料替代,深度拓展工业电气化,利用工业余热回收,大力发展CCUS技术等。

未来,企业可从全供应链碳排管理、提高碳排放信息披露需求和绿色金融等方面发力,不断修炼内功,提升自身能力,推动企业低碳发展迈上新台阶。

1、企业碳排放管理向全供应链延伸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香港交易所在《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及相关《上市规则》条文的社会类关键绩效中增加了对“供应链管理”的强制披露规定。

这些政策与规定都传递出一个信号:未来企业的“碳管理”不应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要将目光放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上,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纳入“碳管理”范围,通过绿色采购、供应商黑白名单等绿色供应链管理措施,借助市场的力量推动上下游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开展更积极有效的环保节能减碳行动,从各个环节提升环境绩效,减少全产业链污染物排放,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2、绿色金融成为企业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

我国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财政政策不断优化,整体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涵盖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各试验区的绿色金融事业部及专营机构增长迅速,绿色金融产品类型不断丰富。

蓬勃发展的绿色金融无疑将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绿色金融为企业的庞大发展资金需求提供保证,并将极大地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使得企业转型升级综合成本最小化。另外企业可利用商业性金融共同投资绿色产业技术的突破性创新研究,共同促进新技术、新项目的产业化,实现企业可持续的更好发展。


图片



图片

扫码加入

酒店低碳发展研究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分享